你敢相信?一些被捧上央视的“专家”,公开“忽悠”观众,甚至被网友戏称为“忽悠局局长”。
但这些被打上“权威”标签的人物,竟然火爆了整整28年!
他们不怕自己说出的预测被打脸,不惧全网的质疑和反驳。
反而依然活跃在电视节目中,甚至还被不少观众视为“大咖”!
是“专家”们真有过人之处,还是我们看错了?
张召忠
张召忠这个名字在军事评论圈几乎是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。
作为曾经的海军少将,他不仅仅有着堪称辉煌的军事背景,更凭借一张嘴在央视的《防务新观察》节目中混得风生水起。
但关于他的话题始终伴随着两个字:“不靠谱”,这位被网友称为“战忽局局长”的男人,凭什么这么“火”?
答案很简单,他能把复杂的军事科普变成一场人人都能听懂的言论秀。
当时他参加节目时提出,某些先进的激光武器在浓厚的雾霾中效果会大打折扣。
你可能觉得这听起来像笑话,但几年后当国际媒体曝光某国激光武器遭遇效率难题时,他的观点被证实是有科学依据的。
张召忠的“忽悠”远不止于理论,他甚至成功把“忽悠”玩成了一种国际策略。
2009年,当中国被外界传出正在进行第四代战机的研发时,他义正言辞地反驳,“我们没这个水平,没这个资金,别太看得起中国。”
美国还真信了,拆掉了自己的F-22生产线,结果呢?两年后歼-20横空出世,美国沉默,中国观众乐了。
最经典的段子还得数他的“黄海海带论”,他在节目上一本正经地分析,黄海的海藻和渔网对潜艇行动的干扰不可忽视。
很多人当场笑出声,“这不胡扯吗?”直到有一天,外媒报道,某大国一艘先进潜艇被困于海草中,那一刻大众才突然意识到,这个“忽悠王”还真是有点东西。
每次他在节目中“忽悠”观众,几年后,相关的军事技术就会被中国成功研发和应用,难道这一切只是巧合吗?
他的言论却依然未曾受到实质性的质疑和打击,反而被人认为有一种“独特的幽默感”和“深度”的存在,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粉丝。
张召忠的魅力究竟在哪?或许张召忠正是通过自己“故意忽悠”的方式,成功让外界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力量。
这不仅是个人的“战略艺术”,更是一种将复杂军事问题通过幽默化、娱乐化手法传递给普通民众的方式。
他的“忽悠”在圈内引起了热议,甚至还让中国的军事机密更加难以被外界透视,这或许就是他成为“战忽局局长”的真正原因。
艾跃进
艾跃进曾是在课堂上掀起波澜的军事学者,是很多人心目中的“激情导师”。
他并不像张召忠那样“忽悠”人,但同样也因言辞激烈而引发了广泛争议。
艾跃进是南开大学军事学学科的开创者,甚至是全国第一个在非军事院校开设军事学硕士点的奠基人。
他不仅以军事思想的深度而知名,还因其极端的爱国主义立场和激烈的言辞成为了网络上的热点人物。
他的名言“尊严只在剑锋之上,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”成为了不少青年的座右铭。
他具备多学科背景,不仅深耕军事领域,还研究国际形势、口才学和礼仪学。
你或许会想一个搞军事的为何要研究礼仪学?但对于他来说,这是“国防意识全民化”的重要一步。
尽管他学术成果颇丰,艾跃进的名声更多地来自他课堂上大胆的言辞和极具冲击力的观点。
一句“彻底灭掉日本”的言论引发热议,也让他被贴上了“激进”的标签,实际上这并不是他的真正意图。
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言论掀起年轻一代对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关注,而非仅仅为了吸引眼球。
艾跃进从不避讳直言,他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将国防教育讲得异常生动。
试问有多少教授能在非军事院校开设军事课程,还让课堂长期座无虚席?这
就是艾跃进的魅力,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观点与知识灌输给学生,让他们在深刻理解国防知识的同时,也燃起了爱国主义的火焰。
天不假年,艾跃进在2016年因胃癌去世,但他的影响并未随之消散,他的学生将课堂上的那一份火热继续传递,而无数年轻人依然在从他的讲义和视频中汲取知识。
在某种意义上,艾跃进的精神依然“活着”。
郑强
提到郑强,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他那犀利的演讲和从不妥协的立场。
作为一名大学教授,郑强以“敢说”而闻名,他常常在公开场合批评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,尤其是他对“教育内卷”和“精英主义”的批判,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。
不同于传统教授的温文尔雅,郑强的课堂充满了激情,他从不掩饰自己对现状的不满,甚至用言辞激烈的方式去揭示社会的不公。
郑强曾多次公开批评中国的“留学热”,认为许多学生仅仅是为了逃避国内的竞争,去国外“镀金”而并非为了学术发展。
他大胆地指出:“教育不是用来制造名校生,而是培养真正有能力的人。”
这些言论一度引起了热烈的讨论,甚至被一些人视为“多管闲事”,认为郑强在过度干预年轻人的人生选择。
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,郑强的言辞像一股清流,给他们打开了思考问题的新视角。
郑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句“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大忽悠”,直击当下家庭教育的最大困局。
他指出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兴趣、培养精神,而不是过早把孩子压到“赢”的赛道上。
他用生动的比喻说:“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,而是累趴在了起跑线上。”这些语言无不击中了家长和社会长期以来忽视问题的痛点。
郑强还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,尤其是在科普讲座和公益事业方面,他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,树立了“教授”的新形象。
不仅要学术过硬,更要在社会问题中做出贡献,郑强的演讲激励了大量年轻人走出校园,走向社会,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。
如今郑强虽然已经退休,但他在社会上依然活跃,并通过一系列讲座和演讲影响着新一代的学子。
虽然他曾因为言辞激烈而遭遇不少争议,但也正因为这种直言不讳的态度,郑强赢得了年轻人的尊敬。
“忽悠王”张召忠、“激进派”艾跃进、“敢言者”郑强,他们三个就像三块完全不同的拼图,拼出了专家的另一种可能。
所谓“不靠谱”,或许只是因为他们走得太远,远超了普通人的想象力,而这个世界,恰恰需要这样“不靠谱”的人,用他们的热血、幽默与坚守,点燃更多年轻人的灵感与希望。
文/编辑:ToT
参考资料:海外网-2013年3月29日-《“战争忽悠局”局长张召忠的“海带论”》南开大学新闻网-2009年9月27日-《艾跃进:“只钻一门”不是我的理念》艾跃进:灭掉日本军国主义的方法新浪财经-2024年6月3日-《郑强教授称教育的目的不该是出人头地 也不该是为了成为“人上人”》
